阅读历史 |

第1304章 一起努力(2 / 3)

加入书签

去收割水稻。
不过也才割了半个时辰,因为太阳正当午便回到树荫下休息。
等到申时,天气凉爽了一些后再下地,这一次除了偶尔起身喝水外,他们弯腰割到了太阳下山。
赵含章和傅庭涵几次劝她都没能把人劝上去,王氏也只能拿了一把镰刀下地。
亲家母都在割水稻了,她的涵养实在不能让她在树荫下安坐啊。
不过王氏会摸鱼,青姑在一旁帮忙,竟让她看起来一点儿也不比弘农公主差。
见王氏一脸劫后余生的骄傲模样,赵含章忍不住笑了,她亲自将两位母亲扶上马车,让傅庭涵去和傅宣一块儿坐,她则和弘农公主坐在一起。
赵含章放下卷起来的袖子,给她倒了一杯茶递过去,“母亲有事不妨直说。”  弘农公主握紧了手中的茶杯,想了想,觉得明天实在弯不下腰了,于是道:“我闲来无事四处游走,听说洛阳周围的乡村里新开了不少学堂,入学的多是女学
生,她们虽能到学堂里读书,却每日都要返回家中,不仅要做家务,偶尔也要下地干活,以至于上学经常迟到早退。”
赵含章点头。
现在华国大部分地区最低一等的学堂还是县学,即开在县里的学堂。
适龄的孩子入学,住在县城及周边的,可以留在家中居住,住得远的,一律住校。
只有洛阳及周边几个县,最近正在试点学堂下乡,即,将学堂开到大集里去,也就是俗称的乡,通常是几个村子的中心。
这种学堂只有三个年级,只负责义务教学,开到乡村一是为了方便村子里的学生;二则是减少县里学堂的压力。
因不知道是否适用,所以只在洛阳及周围几个县试点。  弘农公主很怜惜那些孩子,她想要拿出一笔钱来专门资助这些孩子,“就在学堂里做饭吃,中午休息时就不必赶回家中。我听说,孩子们中午下学回家要洗衣
服,挑水,喂猪喂鸡,打扫房间,有的甚至会被带到地里去干农活,常常过了未正才放人,等孩子们一路狂奔到学堂都快申时了,先生们对此很不满。”
赵含章轻轻敲了敲桌子道:“公主的意思是,直接将孩子们拘在学堂里,只要当天来上学,中途就不准再离校,饮食一律在校内解决。”
弘农公主眼睛一亮,她本没想到这一点的,她只是想捐钱给学堂做饭,有饭吃以后她们就不必返回家中,但皇帝的这个法子显然更好。
她立即点头道:“对,我就是这个意思。”  赵含章嘴角轻挑道:“可以,但学堂的学生这么多,全靠公主支助也不行,这样吧,让孩子们从家中带粮食和蔬菜,一并送到学堂后一起做饭,公主的善款便
算是补贴。”
弘农公主微愣,“她们的父母会不会因此更不愿她们去读书?”  “那就只能服役了,一学年最少三个月,只要他们舍得出这份力,”赵含章道:“教育是一件持久的事,单靠一个人扶助是不可能完成的,须得千千万万户家
庭跟着一起努力。”
赵含章决定下一期报纸写女孩读书的好处,并让学堂和里正向下宣传。
现在,女人和男人一样可以入朝为官,入军为将。
赵含章偏头往后看了一眼,挑眉,还能让她娘当太后!
赵含章立即知道这件事要怎么做了,一回到宫中就立即去扶王氏。
王氏累得腰酸背痛,下车时腰差点儿直不起来,“三娘啊,明天阿娘就不去地里看你了。”
她现在觉得住在宫里也不错。
赵含章连连点头,“阿娘不要去了,您休息一天,后天我带您出宫去玩。”
王氏精神一振,问道:“去哪儿玩?”
“我们先去育善堂里看孩子们,然后到乡下去看望各地抢收的百姓,让他们看看太后的威仪。”
王氏:“……我长这么大,只听说太后要在宫中召见命妇,从不知还要到育善堂和乡下去,这些地方让宫人去不就好了?”  “他们怎比得上阿娘您的威仪呢?我们本来也是乡下出来的,从前还住在庄子里呢,民间的百姓知道您善良贤惠,教出了我这样厉害的女儿,还有二郎那样威
武的儿子,都想见一见您呢。”
王氏觉得腰上的酸痛去了很多,心中的闷气也散了,笑呵呵的道:“是你们姐弟自己长得好,还有你祖父教得好,我哪有什么功劳?”
话是这样说,她却挺直腰背,一脸骄傲。
赵含章招来辇车,一路护送她回到宣光殿,将她哄得服服帖帖,高高兴兴,这才回德阳殿去。
傅庭涵都洗好头发和澡了,就坐在榻上注视她,“你那么哄母亲是为了什么?”  赵含章转着脖子道:“为了让天下百姓知道,生女儿有多好,这也就是我爹不在,他老人家要是在,分分钟一个太上皇的位置跑不掉,所以啊,不是培养女儿
就比培养儿子差,思路要打开,眼界要开阔。”  “男女地位差异,固然有生产力的原因在,但我认为思想的束缚才是最大的,刚建国那会儿,主席他老人家说妇女能顶半边天,那时候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,
下地,修河,这些女性都有参与,难道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