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28章 我要升官 2(1 / 2)

加入书签

“有御史直接管理,直接奏报于皇上,下面的人就不敢小斗当大斗,更不敢以次充好”李至刚继续道,“如此,既不让农人百姓吃亏,又能杜绝亏空贪腐”

“爱卿言之有理,继续说”朱允熥说着,瞥了外头一眼,“都是木头吗没见李爱卿的茶都凉了,赶紧换热的来”说着,又道,“说了这么久爱卿饿了吧”

眼看大总管王八耻亲自端着热茶进来,李至刚激动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。

下一秒,又瞬间如遭雷击。

就见朱允熥从盘子中拿了一块桃酥,一掰两块,“来,爱卿先垫吧一点”说着,笑道,“给你吃这边大的”

“臣”一时间,李至刚眼眶子通红。

“为官二十多载,今天才算是知晓个中滋味”他心中暗道,“皇上竟然亲手给我掰了块点心”

朱允熥咬了一口桃酥,用茶水送下去,“爱卿接着说”

“为了杜绝常平仓的种种弊病,臣以为还应把常平仓和各地的军仓联合起来”李志刚咬牙开口,“常平仓以前都是用于民,现在可以用于军”

“凡一年以上积粮,待新粮入库之后,马上充做军粮发往边镇各地”李至刚咬牙切齿,“官仓的仓粮亏空都是倒卖和截留,之所以敢这么干,就是因为对不上数可发给大头兵的吃的,谁敢对不上谁敢以次充好谁敢用发霉的粮食糊弄”

“妙”

朱允熥真想拍手叫好。

官仓中的陈粮发往军中,不但是物尽其用省得那些粮食发霉变质。更能给朝廷,节省一大批开支。

更重要的事,这样的改革直接和朱允熥推行的军务改革对应上了。裁撤了军中的老弱之后,下一步就是取消军户制度,卫所的屯田大大缩减。

那些多出来的田地,直接归属国家或是安置百姓,或是发卖都能充斥国库,一举多得。

“然后”李至刚又道,“鼓励粮食商贸,准许商人南北贩运粮食”说着,他顿了顿,“国家之官仓为养军救民之储,而百姓口中之食,当赖以商业”

“当然,商人都是无利不起早,必有利可图”李至刚沉吟道,“为了鼓励粮食商贸,无论是南北运河还是海运,都可以适当的,给予一定的免税”

买的人多了,卖的人的人也就多了。

商人做粮食贸易要卖粮,就会跟国有的常平仓进行价格战,那么受益的是农民,而农民也多了一条可以卖粮的渠道。

国家为了稳定市场的粮价,可以减免税收用作扶持。

朱允熥沉思片刻,“朕想问,假如假如百姓因为价高把粮卖给商人,一旦地方出现灾情了,那如何应对”

“鼓励粮食商贸的前提是常平仓必须有足数的粮食”李至刚不假思索,“而且,灾情也看大小。大灾,各州府还是要中央救济,常平仓力有不逮。但是小灾,足以应对”

“另外,就以去年的淮西水灾为例朝廷动用了扬州大仓,徐州大仓,还有京仓的粮食”李至刚又道,“是平息了灾情,但运损极大,且耗时日久,还要征发民夫”

“可若是以朝廷的名义让粮商们筹备呢朝廷只需要出市价,不用考虑损耗,也不用征调民夫。”说着,李至刚顿顿,“粮商们是会吃亏,但吃亏的地方朝廷可以不出钱,再减免赋税即可”

“爱卿大才”朱允熥一拍大腿,“朕怎么早没早没发现爱卿的才干”

“现在也不晚,我的好皇上”

李至刚心中大喜,跟吃了蜜似的。

接着他马上道,“其实,说严管官仓,臣心中也是藏了私心的”

“你既然这么说,私心也是公心”朱允熥道,“但说无妨”

李至刚精神振奋,“新政要在南方实行,光是清查不法士绅挂田免税只是手段其一,而且颇为艰难。再配合上严管官仓,鼓励粮食商贸,则可一帆风顺”

说着,他小声道,“江南的士绅可不单是在田地免税上做手脚,我朝实行粮长制,他们征粮之余也做粮食的买卖”

朱允熥瞬间秒懂

李至刚还没去江南呢,就给那些豪门大族想好了罪名,还他妈不只一条

“爱卿说到朕的心里去了”朱允熥皱眉,“可是,新政已是万难,官仓之事更难非没有大毅力之人,难以胜任呀”

说着,他看看李至刚,“朕倒是很想用爱卿,可是你已背负骂名了,朕如何忍心让你再被千夫所指呢”

“皇上”李至刚马上起身叩首,“为了大明,臣何惜此身,哪怕粉身碎骨,也要为皇上分忧”

“这”朱允熥叹息,“你的忠心还有能力,朕是信得过。但两个重担交给你,朕怕你分身乏术你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