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64章 好狗 2(1 / 2)

加入书签

“李至刚还真是一条好狗”

贪腐也好官绅勾结也好,那都是文官的事。

李景隆始终低着头,当做笑话看。

但此刻看笑话之余,心中再次重新评估起他这个本家,这个最近风头正盛的钦差大臣李至刚。

“若是其他人遇到这样的事,了不起就是一个官场贪腐的窝案。而李至刚呢,他的眼光却很独到,用心更是深远。”

“结合新政的推行来看,他把这官仓的贪腐舞弊案,变成了地方官和官绅勾结,损国损海百姓而自肥的欺君欺国欺民的恶劣行径。”

“更是把扬州一地的单独案子,变成了江南各省普遍都有的弊端”

“把官仓的贪腐,和地方的官绅结合了起来,变成不得不治之罪。”

“这招步步为营算计得妙呀”

“新政也好地方上的贪腐也好,根子就在官绅勾结四个字上”李景隆心中又道,“旁人不是看不见,而是即便是看见了,也不敢多说。因为这涉及的可不是几个官员,而是一大片一群人。”

“他李至刚不但看清了,而且敢下手,会下手,这才是让人佩服的地方”

“高,真高清查官绅帮别人挂着田地免税是一把刀,官仓是第二把刀,而这追查官身绅勾连在粮税之中从中渔利,又是一把刀”

“三把刀,一把比一把狠新政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是剥夺官绅特权。”

“要剥夺其权,就要让其害大白于天下。为了新政的最终目的,即便过程有些血腥又算什么”

“李至刚不单是好狗,而是一只能咬死人的恶犬”

就在李景隆心中不断思索的时候,朱允熥看着群臣,再度开口。

“一直以来,你们都劝朕,治国不要太狠,不可学当初太祖高皇帝可是你们现在看看,朕的宽仁带来了什么”

“欺瞒朕也就罢了,朕知道出了紫禁城,朕的话屁都不是”

“可是欺瞒着朕,还要在粮税上做手脚这大明朝,是给他们打的吗”

“朕粗略了算了算,仅以扬州为例。都没算他们卖粮贪腐的事,就算他们每年的各种损耗,还有官绅偷去的钱粮,直接就占了扬州府赋税的三成半”

“天下,若别的州府,哪怕比扬州的数字少一半,加起来都是个天文数字”

说着,朱允熥再看看群臣,“你们告诉朕,这事的根子在哪里”

群臣寂静无声。

忽然,一个声音响起“臣以为此事的根源,就在于我大明的征粮制”

众人诧异的看过去,发现说话的竟然是东宫学士解晋。

解晋起身张口道,“自我大明立国开始,实行的就是粮长制”

“当初太祖高皇帝传谕天下,各地县乡推举选用德高望重之人,担任粮长,帮着朝廷收缴赋税”

“太祖高皇帝的用意是好的,乡里德高望重之长者,所作所为必定令百姓佩服,必一视同仁不弄虚作假”

“一开始,此政功效斐然。一方面省的官府的官员们中饱私囊巧立名目,二使得征粮更加高效。”

“但自从洪武二十年之后,地方上的粮长就从德高望重之人,变成了地主士绅”

“官府把本年的粮税数额交给他们,他们下去摊派,然后他们再征收。而往往地方官府,为了粮税能达到朝廷要求的数额,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一项是视而不见”

“嗯,说到点子上了”朱允熥赞赏的点头,“你继续说”

“臣,也是出身官绅之家”解晋自嘲的笑笑,“所以对这些事,多多少少还算有些了解”

“为何粮长会变成士绅呢因为他们本就是大地主,在乡间有话语权。另外,因为他们是士绅,在面上比较听话,不像那些真德高望重之人,眼里不揉沙子。所以地方官也愿意和他们亲近,他们听话”

说着,解晋顿了顿,“臣说句题外话,天下哪有真德高望重之人即便有,身处利益之中,也变味儿了”

“嗯,接着说”朱允熥揉着太阳穴,继续道。

解晋再道,“粮长落在了士绅的手里,那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,势必要和其他士绅连成一气,如此才能在民间树立绝对的权威”

“如此一来,给朝廷征粮,就成了士绅地方官的分赃大会。朝廷要一百数额,官府为了怕不够,给粮长下达一百二。”

“而粮长为了省去他自己那份,还有同党那份,跟百姓伸手时起码要一百五”

朱允熥忽然冷笑,“然后交给官府一百官府呢再跟朕哭穷,就变成八十五”

“皇上圣明”解晋道,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